找到相关内容7044篇,用时5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辽代佛学的圆融思想

    唯识论》云:谓具大乘二种性者,备历三只具经五位方始成佛。”三相尽成佛,“终教义也,但以染相尽时即说成佛”。四初住成佛,“亦终教义,即《起信论》说初位则得少分见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八相广利众生,此约悲智无二事理双修观行成佛”。又如《华严》云: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五一念成佛顿教义,“谓无始妄认众生一念悟时,...

    李勇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6555892095.html
  •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七)

    成佛,这才有所不同。   诸菩萨从作佛以来所行的大乘法,与毕竟空智慧是和合的。拿檀(布施)波罗蜜来说吧,《般若波罗蜜·初品》说,行檀波罗蜜时,连布施者是谁、受施者是谁、所施是何物,都心中无念,毕竟...曾回答说,菩萨入灭定时,先生起不取涅盘之,入定时此暂时不生,一旦时候因缘到了,此自然又。   原典   又问:经云,四道与辟支佛智及灭智①,皆是菩萨之忍。寻意,似是学彼灭智,以成此忍。彼学...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6562093152.html
  • 长安佛教简略概述

    所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包括佛教的典籍和《老子》、《庄子》等。他认为,《道德经》中阐述的玄义还不完善,后来看到旧译的《维摩经》,仔细玩味,才知道应归于此,因此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而闻名...放光般若经》所说“诸法假号不真”作依据建立“不真空”义。当时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说不一,纷纭难辨。僧肇在这篇论文中归纳作“无”、“即色”、“本无”三家,并且加以破斥,然后再陈述他自己的不...

    弘学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323393389.html
  • 解脱大乘天论—兼谈玄奘法师的大乘菩萨行

    ,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有,一切皆摄入下士……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阿含部和本缘部,这两类经典在巴利文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或类似的内容。过去有些人将阿含经锁定于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实际上,在阿含部和本缘部中,都有演说菩提,修菩萨六度的内容。《增一阿含经·卷一...

    王惕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8262293684.html
  • 一花一世界:天下赵州生活禅

    平常心接人待物。这些年轻的僧人们立志,认真弘法,僧装整齐,举止端庄,威仪表众,整个寺院学风浓厚。   中兴虽只十余年,但作为中国禅宗祖庭之一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已辉炳于中国佛教史上,享誉在海内外四...台湾去的,到台湾以后才出家。本慧法师的书法很有名。他回家探亲的时候,看到这个寺院很破烂,他说这个地方古代有东寺钟声,是赵县十景之一,这个钟鼓楼没有了,那么他就募款来修钟鼓楼。   接着,就是杨勋一...

    马明博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4794088.html
  • 虚云禅学思想研究

    参禅决不能成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用功办道,还要注意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慧。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虚云反问说你的已平直没有?如有人...去。这才是关键所在[[19]]   所以虚云特别强调参禅要真疑情。他认为,参禅看话头要不在话尾上用心而真疑情,就要生死心切和长远,这才是根本所在。因为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功夫做不上;而...

    伍先林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1/09475594105.html
  • 《道次第》修学地图

    众生,已经容不下那些为自己算计的烦恼了。   通过这些思维,就能逐步淡化我执,利他。除了座上的观修,我们还要在座下实践种种利他行,使心量逐渐打开,慈悲逐渐生起。那样的话,不仅我们自己会感到快乐,...,使法在生命中产生作用。   说到闻法,不是坐在讲堂或打开录音就可以,那只是听见说法的声音而已。真正意义上的闻法,是让法义完整无误地进入心田,这就必须端正闻法态度,远离各种过失。是接受法义的器皿,...

    济群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280094942.html
  • 永明延寿的乘戒兼急观

    戒法并序》一文中指出:“经云:若以十善化人,如将毒蓟与人。虽一期得人天之报,不免生死毒,终不山轮问,翻增业垢,若以小乘开化,即是大乘冤鸩,解脱深坑可畏之处。《经》云:宁起狐狼野干,不起声闻辟支佛意...”的道理,而获得解脱。但是如果没有忏悔,只是为了纵欲寻找借口,则就是另外一种结果。《宗镜录》卷七十八引用《首楞严经》经文云:“……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是...

    孙劲松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15281995094.html
  • 中国佛学的人文精神

    涅盘解脱之“果”。大乘佛教更强调众生内有清净的本性佛性,外有诸佛菩萨的慈悲精神,只要求道修行,就能解脱成佛。   全部佛教哲学不外乎是在论证人生的苦难以及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推行利益人生事业”。20世纪30年代在汉口创办的《正信》杂志,则明确标榜“发达人生”,指出提倡正信的一大目的就是“建设人间净土”,主张“在这个时代,尤其是在家学佛的人们,更应当大菩提,负起以‘...

    洪修平 陈红兵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096044.html
  • 广仁寺法脉源头——格鲁派的教义

    也出不了,何况大乘。菩萨若不守护律戒,大慈大悲菩提悲悯众生,大乘亦是空名,学习密宗,不守三昧耶戒【56】,更是开恶道【57】之门,大师之言,从当时的现实就完全可以证明。特别是僧侣,更应严守戒律,故...放松,勤习戒、定、慧和见、行、修,只有通达诸法性相,才能明见法性,完成戒、定、慧之慧学。大师根据噶当教典所说“菩提”、“七义修心”、“二谛”、“十地”和“粗细无我之理”等,作为本论入境、行、果之纲要...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2296115.html